1757年,英國開始了對印度地區長達200年的殖民統治,其間不僅大肆擄掠原有印度國土的財富、奴役其人民,還給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動物也帶來了滅頂之災。其中被印度視作「護國神獸」的亞洲獅,就差一點遭到滅絕。
英殖期間,獵殺獅子幾乎成為一種風尚。所謂的貴族,會用獅子的皮毛、標本作為裝飾品來彰顯其勇猛與尊貴。下圖紅色部分是亞洲獅原有的分布情況,藍色部分是20世紀初期的分布狀況。
時間來到1908年,當時的獵手和殖民者幾乎已經找不到亞洲獅的蹤跡,遍尋原有的棲息地,僅發現亞洲獅13頭。要知道,曾經的孔雀王朝可是制霸整個印度半島的,而作為王朝的精神圖騰,亞洲獅具有崇高的地位!如今,到了瀕臨滅絕的時候,人們才意識到,如果不做點什麼,這個星球上將再也沒有亞洲獅了。
絕處逢生,現在的亞洲獅怎樣了?
殖民者對獅子皮毛近乎變態的渴望,直接滋生了獵殺、剝皮、售賣這條完備的產業鏈,對當地人來說,盡管獅子是神圣的信仰,但吃飽飯活下去,也許是更重要的事。偷獵以及明目張膽的狩獵,讓這個本就繁衍不易的種族所剩無幾。
人類的自命不凡,給亞洲獅族群帶來了致命的打擊。但是,亞洲獅的「救贖」同樣也來自于人類,或許,稱作贖罪或者補償更為恰當。當地的動物保護機構和愛「獅」人士一起,將僅剩的13頭亞洲獅遷往印度古吉拉特邦。
幡然醒悟的人們,在古吉拉特邦劃出了96平方公里的凈土,讓亞洲獅得以「茍延殘喘」。1947年印度終于宣布獨立,經過十數年的政權更迭,印度全境總算在明面上擺脫了昂撒白人的控制。
時間來到1965年,曾經收容13頭亞洲獅的古吉拉特邦,在原有的96平方公里的基礎上,將占地1412平凡公里的森林劃歸為吉爾國家森林公園。據來自2017年的統計數據,現在生活在吉爾的亞洲獅總數已經超過了600頭。
這無論是對愛「獅」人士,還是當地人,都是一個好消息。眾所周知,獅子是唯一群居的貓科動物,隨著「獅口」的增加,其種族戰斗能力也應該有相應的提升,如果亞洲獅對上孟加拉虎勝算幾何呢?
人們總愛在頂級獵食者之間分出高下,然而真實的情況是,亞洲獅幾乎沒有機會與孟加拉虎對上。雖然孟加拉虎的分布遍布印度半島上的50多個國家公園里,但是沒有一處在吉拉特邦。壓根兒碰不著,更別說發生「械斗」了。
總體來說,比起它們處于水深火熱的非洲「兄弟們」,亞洲獅幾乎是世界上最安全的獅子了。不僅古吉拉特邦當地有針對亞洲獅的保護政策,印度全國都時不時地會對它們的生活噓寒問暖。
這就相當于有了來自國家和地區的雙重保障,當然也不是完全沒有人傷害它們,比如2000年初就有人「頂風作案」盜獵亞洲獅,但是被抓捕后,盜獵者首先受到了經濟處罰10000盧比,然后還被判處了三年的有期徒刑。近年來,針對亞洲獅的盜獵行為幾乎絕跡。
整個吉爾森林,處在食物鏈最頂端的就是亞洲獅了。本來亞洲獅的單體戰斗力就不俗,加上它們還高度群居,去哪兒都是所有獅子一起上。吉爾保護區的小動物們,遇到獅群只能被動「躺平」,說它們是吉爾的「土皇帝」都不會夸張。
從1908年以來,吉爾森林的「獅口」增長了近60倍。可能有人會說,600多頭也不算什麼。但是要知道,亞洲獅的繁殖力極低,平均500次交配才能有一次生產。它們的繁殖期在每年秋末冬初,一頭母獅的妊娠期在4個月左右,一胎僅能產下2~3頭獅寶寶,并且存活率很低。
一般能有一頭小獅子存活就不錯了,更何況600頭獅子的數量,這對于吉爾森林來說近乎于飽和。有許多亞洲獅,由于無法在森林中找到足夠的獵物,只能跑到森林附近的城鎮獵殺家畜,村民們也沒法將它們怎麼樣,見到它們也不會驚奇。
現代亞洲獅的困境
當然,沒有天敵也不代表亞洲獅能過得很好,事實上,整個種群的喪鐘早在一百年前就已經敲響。盡管亞洲獅相較于它們的遠親——非洲獅來說生活已經足夠安逸,但對它們來講,更大的危險才剛剛開始醞釀。
盡管1908年,愛獅人士搶救下了13頭亞洲獅,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個種族在彼時就已經命懸一線,把它們送到吉爾森林也是死馬當活馬醫。亞洲獅數量的稀少,就決定了它們的基因序列不會太過復雜。獅群內部只能近親繁育,攜帶于基因中的劣勢,在層層繁育下積重難返。
現在的亞洲獅,相較于曾經正常繁育的獅子,總體個頭小了不止十分之一,而且抵抗力也遠遠比不上非洲獅等其他種群。這樣的身體素質,根本無法抵御在非洲獅群中猛烈傳播的牛結核等傳播疾病。
怕什麼來什麼,2018年9月工作人員在保護區內發現了2頭沒有外傷的幼獅,這是極不尋常的。首先吉爾森林沒有能對獅子產生威脅的動物,另外母獅不會襲擊小獅子,從獅子的交配習性來看,母獅為了保護幼獅,會在獅群領地內的任意獅子交配,讓雄獅無法分辨是否的自己的崽,因此,雄獅也不會襲擊幼獅。
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傳染病。果不其然,在未來的一個月中,保護區內發現了23頭獅子的尸體,尸檢報告將「兇手」指向了曾在東非肆虐的烈性傳染病——犬瘟熱,群居的獅子們很容易出現「獅傳獅」現象,情況不容樂觀。
當然,通過古吉拉特邦對獅群的積極救治,目前亞洲獅還在吉爾森林保有一定的香火,可是亞洲獅們拉胯的免疫力,不知道能抵御住幾次病毒的入侵。后來,有其他國家的生物學家為亞洲獅支招——可以從南非引進健康的獅群,優化亞洲獅們的基因序列。
但是,這個看起來靠譜的建議,卻遭到了印度全境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為,「亞洲獅的神圣血統不容玷污!」同時,古吉拉特邦也拒絕來自其他邦關于接受獅子,降低它們生存密度的建議,因為古吉拉特邦認為亞洲獅是本邦「特產」。
從亞洲獅本身而言,近親繁殖是導致它們現在的脆弱;從外部來看,當地的政策和愚昧的執拗,可能是壓死亞洲獅種群的最后一根稻草。亞洲獅淪落到這步田地,看起來有人禍有天災,但究其根本都是人禍而已。
當然,對于亞洲獅們來說,無論是自身的問題,亦或是客觀的問題,任意一個矛盾不去妥善解決,那麼之前所有拯救亞洲獅的行動都會化作泡沫,所有的努力只不過是為這個種群延續了百年的命數而已。
中國以前有獅子嗎?
亞洲獅的命運,讓人悲戚卻又無能為力。它們現下的生存區域僅在印度吉爾國家森林公園一隅,歷史上其活動范圍大體上在印度東南部,幾乎與我國「接壤」,那為什麼,歷史上我國境內沒有真正出現過獅子呢?
嚴格意義上說,在我國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曾經可能存在過獅子——楊氏虎,其下頜骨化石被發現在周口店遺址,距今至少有11000年歷史了,但根據化石復原的楊氏虎來看,它與現代有鬃獅還是有著巨大的區別。
在后來,有文字記錄的歷史中,有關于狻猊的描述,究竟它是不是獅子,學界還沒有定論。「獅」從詞源上講,也是一個舶來音譯詞,在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是沒有本土獅子的存在的。
古時候,人們畏懼猛獸,老虎傷人事件時有發生,因此人們認為老虎是邪惡的。但是,和老虎差不多的獅子,只能通過別國贈與獲得,形象威猛,又對人無害,于是逐漸演變成了看家護宅的「神獸」。
盧溝橋的獅子、文殊菩薩的坐騎,以及一些大戶人家門口鎮宅的石獅子,包括憨態可掬的南北舞獅,都凸顯了我國人民對獅子樸實無華的熱愛,同時也彰顯了中國人骨子里平和、熱愛和平的民族特質。
其實不僅是中國人,大多數人類似乎天生對「大貓」就沒有抵抗力,對獅子來說更好的愛護并不是一味占有,而是通過科學的手段,讓它們能更好的融入大自然。
結語
亞洲獅這個種群,百年來經歷了滅種又振興,曾經阿育王柱上的神獸,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又面臨了新的生存問題。關于它們之后的發展和去留,相信印度的學者們也能夠妥善地處理。畢竟,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