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孵化出的神獸「霸下」,比大貓熊更稀少,我國可能僅剩200只

aiya 2023/01/02 檢舉 我要評論

8月31日,浙江青田縣發生了一件大事,灘坑水電站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站的幾名工作人員緊緊地盯著恒溫孵化箱里的幾枚蛋。 在昨天發現這幾枚蛋有孵化的跡象后,站長葉承義就一刻不敢馬虎,一直盯著培養箱,生怕出了什麼差錯。凌晨一點半,正是人昏昏欲睡的時候,培養箱中的6枚蛋中,終于有一個破開了一道小口,一個看起來就像是鱉的腦袋從蛋殼里鉆出。

從外形上看,這只動物和鱉真的很像,只是頭部要小一些,脖子不能伸得太長,背甲在前肢處開始和頸部的皮膚相融合,頭部無法全部縮進體內。

盡管外貌平平無奇,但 這只動物珍稀程度卻能和大貓熊、金絲猴、白鰭豚等動物相提并論,甚至數量比大貓熊還要稀少,被稱為「水中大貓熊」,同時也被叫做「神獸國寶」,它就是黿(yuán)。

全國人工養護的成年黿僅存13只,全中國的黿可能僅剩下200只左右,而野外個體更是稀少,自從2015年起,兩只野生的黿先后被青田黿保護處寄養在增殖流放站以后,站長葉承義已經等了這一刻足足7年了,如今終于有了收獲,成功的孵化出幼黿, 這次孵化也證明了野生黿能被人工繁殖的可能性,也許將來會成為黿種群資源恢復的重要手段。

被孵化出的幼黿在活動

「水中大貓熊」

黿是一種古老而珍稀的動物,在自然界中生活了1.75億年,黿也被認為是神話傳說中,龍的第六子,也就是霸下的原型。霸下是我國的一種瑞獸,外形似龜,善于背負重物,背上馱著一塊石碑。

霸下馱碑的雕像

黿是鱉科黿屬動物,長相像鱉,也可以說長得像龜,而且別看剛孵出來的幼黿小小的一個,看起來還沒手掌大,但 它可是我國境內最大的鱉類之一,體長能長到60厘米,大的能長到1米2以上,相當于一塊圓桌。

黿的體重能達到50公斤以上,最大的能超過100公斤,力大無比,負重能力超群。據說曾經有人做過實驗,在一只80公斤的黿身上壓了150公斤的石條,又讓六名壯漢趴在石條上,總重量估計已經超過500公斤,但黿仍然能背負著他們往江心爬去。

這個故事不知真假,畢竟現在黿已經成了瀕危動物,也沒人敢真的來這麼一次實驗,試試黿是否真有此神力。不過 黿的負重能力無疑是十分出色的,在中國的眾多古籍中都有對黿的記載,龍子霸下一說也是這麼來的。

比起一般的鱉,黿的脖子沒那麼長,也不能像鱉一樣靈活地扭動脖子來720度的攻擊,只能咬到面前的東西,因此它們捕食全靠伏擊。 它們的背甲比鱉要更扁一些,而且在背甲兩邊還有比鱉更厚更長的裙邊,這使得它們鉆地的能力比鱉更強。

黿和鱉的區別

鉆入泥沙底下后,黿只會在外面留下一對小眼睛和短鼻子, 這也是它們區別于鱉的一個重要特征,它們的鼻子比鱉要短得多,而且它的牙齒很鋒利,能咬開螺和貝的外殼,因此被它們咬一下可不是開玩笑的。

為了維持龐大的體型,黿的食量也非常大,每天要吃許多魚蝦螺貝, 如果是在秋冬季節,它們交配和冬眠之前,黿一次能進食相當于自身體重5%的食物,即使沒能吃掉足夠多的食物也沒關系,黿的耐餓能力很強。 有人捕捉到黿之后,發現它們不僅會絕食,還會把之前吃的東西吐出來,然后還能堅持十幾天。

每年的5到9月是黿的繁殖期,雌性會在夜間悄悄爬上岸,然后在沙灘的向陽面上挖出一個深達40厘米的洞,然后進行產卵。結束以后還會把洞填埋起來,然后進行偽裝,再從另一條路返回水中。

而時間來到11月后,黿就會準時地在水底進入冬眠,這一睡就要睡到第二年4月,相當于活動半年睡半年,黿不僅能用肺呼吸,也能用皮膚進行呼吸,因此它們在冬眠時也不會被淹死。

在我國古代,黿的數量并不少,甚至在明清時候都還有大量的黿的存在,但是因為水體環境的破壞,加上人們的大肆捕殺,黿的數量在如今已經走到了滅絕的邊緣。人們認為黿的滋味和鱉一樣鮮美,甚至在《左傳》中都有記載:

楚國人給鄭靈公獻上黿肉,公子宋知道了,也想要嘗嘗黿的滋味,結果鄭靈公賜給別人,但就是不給公子宋,公子宋一怒之下,「染指于鼎,嘗之而出」,鄭靈公因此大怒,兩人不合導致後來鄭國內亂,這邊是「染指」一詞的由來。

染指與鼎和食指大動兩個典故都出自這個故事

而且,黿還被認為擁有驅除蛇蟲毒害,消除各種藥物毒副作用,以及幫助接續肢體斷筋的作用。 但是,黿有沒有藥用價值不好說,身體里沉積了一堆重金屬,還有大量的如殺蟲劑這樣的有毒化學物質卻是真的。

現代的各種污染,早就讓野生動物體內沉積了一堆有毒有害物質,更別提各種病毒和寄生蟲了。龜鱉類動物的壽命很長,因此體內積攢的重金屬等有毒物質比其他動物都多。

斑鱉與黿

黿很多時候被誤認為是鱉,但還有一種生物又曾被認為是黿,它們的數量比黿更稀少,全世界已知的個體只剩下4只,它就是斑鱉。斑鱉其實和黿長得有很多區別,在斑鱉的頭部兩側具有斑紋,鼻子像是個豬鼻子,它的背甲和脖子也沒有被皮膚連接在一起,這些特征與黿可以說大不相同。

但是,斑鱉卻一直被人們認為是黿的一種,管它叫做「癩頭黿」。在中國的四大名著中就有兩處關于它的記載,《西游記》中,正是一只老黿載著唐僧師徒四人度過通天河。

原文這樣描寫它:「養氣含靈真有道,多年粉蓋癩頭黿」,也就是說載著唐僧師徒的可能不是黿,而是一只癩頭黿,也就是斑鱉。而在《紅樓夢》二十三回中,賈寶玉也曾提到過癩頭黿。除此之外還有「黿鼉為梁」這樣的典故,指的也是斑鱉。

黿和斑鱉,長期以來都被誤認為是一個物種。1873年時就有一位英國學者發現兩者不同,并將斑鱉命名為斯氏鱉,但一直沒有得到重視,1993年蘇州科技學院的趙肯堂教授用大量證據表明,斑鱉并非黿的亞種。但 直到2003年,癩頭黿才正式更名為斑鱉,與黿劃開界限,然而黿的數量都瀕臨滅絕,斑鱉的數量更是慘不忍睹。

在2011年時,世界上已知的斑鱉個體只剩下4只,其中2只在在中國,越南有2只。而且中國的兩只正好是一公一母,專家們從07年開始就將雌性斑鱉運送到蘇州動物園,讓兩只斑鱉生活在一起,試圖讓它們繁衍后代。但是也許是年紀太大,兩只斑鱉一直沒能產下可以孵化的卵。 在2019年時,人工繁殖計劃出現了意外,雌性斑鱉搶救無效死亡。斑鱉恢復種群的希望一下被掐滅了。而越南那邊的一只百歲的雌性斑鱉也在2016年死去。

當時許多人都悲觀地認為,斑鱉的滅絕已成定局, 不過2020年,越南的東墨湖又發現了一只斑鱉,并且確定它是一只雌性,而且越南政府還認為,在還劍湖和東墨湖附近的水域中還有一只斑鱉存在。斑鱉的數量又恢復到4只,只不過這次是越南3只,中國1只。

不幸中的萬幸,無論是黿,還是曾被誤認為是黿的斑鱉,都還有恢復的機會。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