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禁區——巴西蛇島!科學家:上島就意味著你離死亡只有一米

aiya 2022/12/11 檢舉 我要評論

有一個島嶼,風景秀麗,面積僅有0.43平方公里,卻令人聞風喪膽。當地政府明令禁止人類踏入島內,否則后果自負。也有科學家聲稱:一旦登上了島嶼,你離死亡的距離永遠不會超過1米!

大凱馬達島(蛇島)

這個島嶼叫大凱馬達島,位于巴西境內,當地人都稱它為蛇島。該島因有大量的毒蛇而得名,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區之一。其中聞名遐邇的是金黃矛頭蝮蛇,它是世界上公認的最致命的毒蛇之一。

而在僅有的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著約2000到4000條這種毒蛇,也就是說每平方公尺的土地上有1到5條毒蛇!目前,只有軍隊和專業研究人員得到政府審批的人才能進入島內,但是都要帶上專業醫護人員才能上島。至于那些迷路上島的人,都是有去無回了。

人間毒物「初露頭角」——獨占島區

這種金黃矛頭蝮蛇,體型很小,目前發現最長的的只有118公分,平均只有80公分左右。它帶有劇毒,毒液中含有神經毒素成分,被咬的獵物很快就會失去意識,成為它們的佳肴。

科學家研究它的毒液分析得出結論,它的毒性比近親巴西矛頭蝮蛇要高5倍左右,而且如果人被咬會出現惡心和嘔吐、腸道出血、腎衰竭和肌肉組織嚴重壞死等現象,不及時救治會在一個小時內毒發身亡。

毒液采樣 圖

有人會好奇,那這種蛇是怎樣的獨占島區的呢?在陸地森林中,都是大型肉食性動物稱王稱霸,那島內有何不同呢?

有傳聞說,這里的蛇是海盜為了保護掠奪的金銀而故意放養的,最后繁殖越來越多,但這種說法沒有任何科學依據。

更可靠的說法是,大約在幾千萬年前,地殼運動把蛇島與巴西大陸分隔開,島上的生物就開始了自我演化之路。像這樣的獨立的陸地自我演化的典型代表是澳大利亞。在澳大利亞出現了許多獨有物種,大凱馬達島內有獨一無二的金黃矛頭蛇,也符合生物進化的一般過程。

板塊運動示意圖

但與澳大利亞不同的是,蛇島面積狹小,不適合其他大型動物的生存。所以,經過一段時間的物競天擇后,許多大型動物在蛇島消失了,留下的都是一些小型的動物。這種蛇帶有毒性而且基本沒有天敵,很快在島上發展了起來。許多小動物都成了它們口中的美食,就這樣毒蛇開啟了「島主」生活。

毒死看島人和漁夫——「威名」遠揚

蛇島之所以讓人覺得恐怖和神秘,是因為當地流傳著兩個傳說。相傳在1909年到1920年11年間,曾有一家人在蛇島燈塔上居住,目的是提醒人們遠離蛇島,避免發生不幸。在這期間提醒無數的船只和漁夫避免了麻煩,男子一家仿佛已經適應了蛇島的生活,然而不幸還是發生了。

燈塔位置圖

一天晚上,一家人吃過晚飯后,正正準備睡覺。突然,一群毒蛇從燈塔的窗戶進入燈塔內,男主人為了保護家人被咬傷,剩余家庭成員也在逃跑的過程中不幸遭遇毒蛇,結果一家五口無一幸存。數月過后,島內已經找不到他們的蹤跡。自此過后,島內毒蛇的恐怖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鑒于此,巴西政府在該島建立了自動化燈塔,由軍隊定期維護。但即使這樣也有漁民因迷失方向而喪命。一位巴西漁民出海打漁,迷失了方向。在海面上漂浮幾天后終于看到一片小島綠洲,于是他急忙靠岸,他以為自己有救了,誰知竟然是把自己送上了絕路。

上島后,他匆忙尋找食物和淡水。但就在幾分鐘后他掙扎著跑了出來,試圖劃船離開這里。然而,在他劃了幾下船后,就被毒死在小船之中。

這樣民間的傳說,更加塑造了蛇島的恐怖形象。巴西政府立即采取措施,在1984年大凱馬達島被巴西列為自然保護區并規定不許個人私自進島,為了避免悲劇再次發生。

蛇島上的警示牌

食物爭奪——毒性加劇

在大型生物在島上絕跡后,毒蛇占據了大凱馬達島,它們快速繁衍了起來。許多爬行動物在金黃矛頭蝮蛇長期的捕食下都快絕跡了,為了生存它們不得不進化出更具殺傷力的毒液。

毒蛇正常捕食過程一般是先咬傷獵物,然后等獵物掙扎致死,這樣蛇就得到了一頓美餐。但是陸上生物的日漸稀少,導致這樣的捕食方式根本無法果腹。

地上食物的匱乏,就迫使島上毒蛇把食物目標轉向天空中的候鳥。在秋季,大凱馬達島迎來了過冬的候鳥。這正是金黃矛頭蝮蛇捕食的好時機,美餐一頓他們便可以開始冬眠了。

遷徙的鳥類落在樹枝上,偽裝好的金黃矛頭蝮蛇伺機而動。找準時機,便發起突然襲擊,一口咬住小鳥,這樣便可以美餐一段了。但有時并沒有那麼幸運,如果只是咬傷那鳥兒極有可能會掙扎逃亡,這樣雖鳥兒必死無疑,但這只鳥已經不再是它的食物了。這樣,一擊斃命的毒液對于捕食來說就變得至關重要。

經過長時間的演變,島上毒蛇毒性更強了。如果人被它咬到,幾分鐘內會出現胸悶、頭暈的現象,即使馬上得到救治,被咬到到的傷口依然會潰爛,可見毒液毒性的致命效果。

劇毒不光可以殺人,也可以救人

在巴西,每年大約有30多萬人被蛇咬傷,但80%的人都能被救治,這也有毒蛇的功勞。在經過研究處理后,可以根據毒液創造出抗毒血清,這對于被咬傷的人來說至關重要。抗毒血清可以對毒蛇的毒液起到免疫作用,在被蛇咬后的時候它可以救人一命。

另外,金黃矛頭蛇的毒液具有很好的研究價值。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在專家陪同下前去大凱馬達島對這種獨特的物種進行研究。島上的一部分蛇被專業人員植入過芯片,標記著它們的數量和發展情況。

不僅科學家對金黃矛頭蛇感興趣,記者對此也十分熱衷。在2017年的11月份,新華社記者趙焱在巴西布坦坦蛇研究所工作人員的帶領下來到了大凱馬達島,在島上的兩個小時間一共順利捕捉到7條金黃矛頭蛇,對它們進行測量和采樣后,把它們放歸自然。在被捕捉的7條蛇中,只有1條被做過標記,研究人員告訴記者,這說明蛇島中還有許多蛇未做過標記,還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