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物也會雜交」,繁殖出的后代有多慘?該禁止動物雜交嗎?

花樱 2022/12/29 檢舉 我要評論

在人類社會,雜交的生物并不少見,我們能養殖到的大部分寵物狗,其實都是經過了幾代的雜交之后才變成這樣的;而騾子這樣的雜交生物,在農業生產上更是幫了人類的大忙。

正因如此,很多人都認為,雜交動物必須在人為的干涉之下才能誕生,野外的生物只能進行純種的繁衍。這樣的想法其實是錯誤的,哪怕沒有人類干涉,某些野外的特定物種也能進行雜交繁殖,但它們后代的命運卻并不怎麼樣……

生殖隔閡

在生物學界有這樣一個名詞「生殖隔閡」,本質上來講,生殖隔閡代表的就是不同物種之間無法進行正常的受孕。

舉個例子來說,雖然大象會仗著自己體格大經常對雌性犀牛做出「強暴」這樣的事,但無論如何,犀牛都不會懷上大象的孩子。 這是因為二者的物種完全不同,卵細胞與精子無法正常結合。

所以,哪怕是「雜交」也絕不能太雜,否則生殖隔閡就會阻止這些生物后代的誕生,我們人類社會中的 人工干涉雜交也普遍發生在同屬的生物當中,自然界中能夠雜交的生物當然也是如此。

生殖隔閡是DNA賜予的一層護盾,它的存在成功阻擋了一大批奇形怪狀的生物誕生,如果沒有生殖隔閡,恐怕我們就有機會見到長著翅膀的狗或者是好幾條腿的貓了……

海陸兩棲的鬣蜥

自然界中的雜交動物并不少見,其中比較知名的是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群島的一種鬣蜥。這種鬣蜥的數量極其稀少,而它們的外貌特征也與比較常見的海鬣蜥和陸鬣蜥有著明顯的差異。

根據專家研究:這種鬣蜥正是陸鬣蜥與海鬣蜥的雜交物種,按照一般情況來講 ,海鬣蜥與陸鬣蜥基本是老死不相往來的,因為陸鬣蜥無法承受海洋的鹽分,所以一般不會去往海岸線附近,兩種生物的活動范圍完全沒有交集。

但是,隨著厄爾尼諾效應的加劇,海鬣蜥無法在海洋里尋找到充足的食物來源,因此它們只能冒險爬到岸邊,與陸鬣蜥爭搶食物。

在這個過程中,本就是同屬的兩個物種產生了雜交,生殖隔離在它們身上完全不適用,最終,就誕生了一種能夠適應海洋與陸地兩類環境的新型鬣蜥物種—— 海陸鬣蜥

臟兮兮的北極灰熊

北極熊全身最有標志性的應該就是它潔白的毛發了,北極熊也絕對是熊類家族當中「顏值」最高的一種。但是,近些年來,人們卻在北極圈看到了許多「臟兮兮」的北極熊,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根據調查,人們發現這些北極熊并非是純種的北極熊,它們是由北極熊和灰熊雜交而誕生的一種生物,父母雙方的體態特征,在它們的身上都有所體現,北極灰熊有著白色的整體毛發,但它們臉部和四肢的毛發卻是烏黑锃亮的,看上去頗有些不倫不類。

雜交生物的弊端

很多人可能認為:生物的繁殖是它們自己的選擇,跟我們人類沒有關系,而且海陸鬣蜥和北極灰熊不是活得好好的嗎?何必在意它們是不是由雜交而生呢?

實際上,雜交生物普遍有著一個特點——難以繁殖,海陸鬣蜥雖然可以在海洋和陸地上同時生存,但它們卻完全沒有繁殖能力,也不會受到發情期的影響。 因此,海陸鬣蜥的基因是「一次性」的。

雖然北極灰熊有著繁殖能力,但是其種群數量的增加,無疑會致使本就數量稀少的北極熊徹底滅絕,這對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來說無疑是一場災難。

而且,在繁殖的過程中,誰也不知道北極灰熊究竟會演化成什麼樣子,更不知道灰熊和北極熊之間的基因關系里會不會有遺傳病。

總而言之,生物的雜交對于其物種本身來說絕對不是一件好事。 物種的演化是其自身選擇的過程,「物種雜交」在本質上就是逆天而行。

生物為何會選擇雜交?

既然生物雜交有這麼多壞處,那這些生物為何還會選擇雜交呢?從本質上意義來說, 人類是這一切的罪魁禍首。

生物之所以會雜交,是因為彼此領地產生了重合,兩個原本生活在不同區域的生物只有見了面才會有雜交的可能性。

人類對大自然的探索使得很多生物的活動范圍大打折扣,因此它們只能在有限的空間里共同生活,這個過程也無疑加大了雜交的風險。不論是海陸鬣蜥還是北極灰熊,都是在這個原因下才產生了雜交。

而人類社會中的寵物,則是被動選擇的雜交。人類為了滿足自己的一己私欲,用人為干涉的方式,讓不同屬類的種群相互雜交,以此來干涉寵物的性格外形甚至遺傳病。

舉幾個例子來說:斗牛犬之所以會打呼嚕,就是因為它們的鼻子在雜交當中變短了許多;折耳貓之所以會站立,其實是因為它們的脊椎有著先天性的問題,需要站立來緩解疼痛……

結語

生物的雜交是一件可以避免的災難,從巨觀意義上來講,我們人類應該盡量阻止自然界中的生物雜交,只有這樣才能維護地球物種的多樣性·而在科技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充分利用其雜交,制造出產量更大的肉畜和農作物。

這兩件事情并不矛盾,因為生物的雜交本來就是一柄雙刃劍,如何揮動它,是我們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