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寒地凍的北極圈內,生活著兩種截然不同的動物。一種是以勤勞著稱的愛斯基摩人,他們一天24小時除了休息之外,幾乎每時每刻都要為了生存而奔波忙碌,他們下海捕魚,制作工具,搭建雪屋,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要親力親為。
另一種是以懶惰出名的格陵蘭睡鯊,它們每天都在寒冷的深海中閑逛,動作十分緩慢,就連長身體這件事也顯得很不上心,為了填飽肚子,它們竟然選擇獻祭自己的眼睛。
格陵蘭睡鯊是鯊魚家族中的一員,它們生活在格陵蘭和冰島周圍的北大西洋海域。那里的海水溫度很低,一般只有幾攝氏度,有時在零攝氏度以下。在這樣的低溫環境下,格陵蘭睡鯊的新陳代謝速度很慢。
由于新陳代謝速度很慢,格陵蘭睡鯊的生長速度十分緩慢,它們在身體發育期每年只長幾厘米。一位海洋生物學家曾標記了一條格陵蘭睡鯊,觀察其體型變化情況,結果發現它在一年中只長了1厘米。
由于生長速度緩慢,格陵蘭睡鯊要到156歲左右才能達到性成熟。這樣的年齡如果放到人類壽命上,都可以創造世界紀錄了。
當達到性成熟以后,格陵蘭睡鯊就開始慢慢悠悠地尋找配偶了。對于它們來說,這個尋找過程可能長達50年,但是它們一點兒也不著急,因為它們的壽命足夠長。
那麼,格陵蘭睡鯊的壽命有多長呢?在正常情況下,它們的壽命能達到400歲。海洋生物學家曾捕獲過一條身長超過5米的格陵蘭睡鯊,據推測,它的年齡已達517歲。也就是說,這條格陵蘭睡鯊出生在明朝。事實上,格陵蘭睡鯊是地球上最長壽的脊椎動物。
格陵蘭睡鯊的超長壽命,可能主要得益于它們生存的寒冷環境。根據遺傳學的相關研究來看,寒冷的環境能夠有效激活生物體內的抗衰老基因,延長其壽命。
格陵蘭睡鯊不僅動作緩慢,而且十分懶惰,懶到為了填飽肚子,竟不惜獻祭自己的眼睛。由于游速緩慢,格陵蘭睡鯊很容易被海洋中的一些橈足類動物盯上。這些橈足類動物會選擇寄生在格陵蘭睡鯊的眼睛上,并以格陵蘭睡鯊的眼睛為食,被寄生后的格陵蘭睡鯊很快就會失明。
不過,格陵蘭睡鯊并不在意自己的眼睛是否失明,因為它們平時生活在幾百米甚至一千多米深的深海中,那里漆黑一片,沒有夜視能力的眼睛根本派不上用場。格陵蘭睡鯊在尋找食物時,主要依靠嗅覺和觸覺。
與其說是「尋找」食物,倒不如說是守株待兔。橈足類動物在黑暗的環境中會發光,深海中的光亮會吸引到許多魚類前來聚集,格陵蘭睡鯊就利用這一點來引誘食物上鉤。
格陵蘭睡鯊通過皮膚來排出尿液以及其它代謝物質,所以它們的肉不僅有毒,而且味道特別難聞。也正是因為如此,格陵蘭睡鯊從理論上來講是沒有天敵的。
然而,在現實中,格陵蘭睡鯊會經常被愛斯基摩人捕食。在愛斯基摩人眼中,格陵蘭睡鯊可謂渾身是寶。它鋒利的牙齒可以用來制作刀具,魚皮可以用來制作靴子,魚翅是難得的美味,魚肝油可以熬成燈油。
至于魚肉部分,愛斯基摩人會把它切成塊,晾起來風干。等到幾個月以后徹底風干了,魚肉里面的毒素也就基本分解了。
19世紀中期,格陵蘭睡鯊每年被捕殺的數量在2000~3000條。盡管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針對格陵蘭睡鯊的捕獵行為就已經被禁止,但是在2006年,它們仍然被列入了《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這意味著地球上的格陵蘭睡鯊目前已經瀕臨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