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河南市民在汝州市中央公園的湖中,發現了一條「怪魚」。
為捕撈這條怪魚,公園花了近一個月時間,抽干了20萬立方米的湖水。
昨晚,當事魚終于被捉拿上岸。
據了解,此魚名為鱷雀鱔,屬于外來入侵物種。那麼,鱷雀鱔到底是什麼?抽干湖水只為捉它,真的至于嗎?
01持續一個月圍捕鱷雀鱔
7月13日,河南平頂山汝州市中央公園,有市民拍到湖中「水怪」。
此「水怪」至少有80公分長,尖嘴長牙,身上還有著獨特的花紋。
根據專家辨認,這個「水怪」,很可能就是鱷雀鱔。
鱷雀鱔,是雀鱔科、大雀鱔屬動物,為 大型兇猛魚類。
這種魚全身長著極為堅硬的鱗片,吻部細長似鱷魚,牙齒細碎鋒利。
它們 體長在1.2-1.8米之間,有的能長到3米,是現存7種雀鱔中體型最大的。
鱷雀鱔并非我國本土物種,自從它出現在湖里開始,湖中的魚就變得越來越少。
為了保護湖中生態,公園很快組織抓捕。
7月14-15日,專業捕撈人員出動,利用聲吶等設備捕捉,鱷雀鱔卻受驚躲了起來。
捕捉未果,公園又設網誘捕,結果還是失敗了。
無奈之下,他們決定抽干湖水,捉拿湖中的鱷雀鱔。
7月26日,公園開始抽出湖水,隨后花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總算將湖水抽干。
期間還有多家媒體跟蹤直播,吸引了3000萬人圍觀。
抽干湖水后,工作人員總算確定了鱷雀鱔的藏身之處,即 連接上下游的U型涵洞。
涵洞跨度較長,且鱷雀鱔所處位置光線昏暗,影響抓捕效率。
最后聯系了專業捕撈人員,加上社會志愿者的幫助,
終于 在8月26日晚上,成功將藏身湖中的鱷雀鱔捕獲。
捕獲上岸的鱷雀鱔一共兩條, 一雄一雌,已做 無害化處理。
02鱷雀鱔到底有多恐怖?
鱷雀鱔,素有 「淡水殺手」之稱,被譽為淡水界的鯊魚。
它原產于 北美洲南部,生活在熱帶、亞熱帶的淡水環境中。
在我國,鱷雀鱔一般作為觀賞性魚類,但是有個體逃逸到野外。
而這種魚,破壞力十分強大。
鱷雀鱔是肉食性魚類,而且食譜很廣, 只要是水里的活物,它幾乎通吃。
其體型大、牙齒鋒利,水中的魚類幾乎沒有抵抗之力,就被它吞進了肚子。
據了解,鱷雀鱔能吞下身體1/4的食物。
它的鱗片又極為堅硬,硬度堪比人類牙齒,防御力很強。
甚至,鱷雀鱔的 魚卵還是有毒的,
那些以魚卵為食的生物,想著吃頓好的,結果反倒被毒死了。
在我國,鱷雀鱔沒有天敵,進入天然水域就徹底放飛自我。
發現鱷雀鱔的地區,都會發現水中的魚越來越少,這就是被鱷雀鱔吃光了。
通常來說,一條鱷雀鱔出現后,超過10畝的水域都不存在其他活物。
甚至,鱷雀鱔還會攻擊人類。
2018年,廣西南寧市某小區,一名女童在湖邊游玩時,被鱷雀鱔咬傷。
2022年,江蘇靖江市景觀池驚現鱷雀鱔,咬傷了池邊玩水的男童。
03鱷雀鱔真的非抓不可嗎?
鱷雀鱔的殺傷力之強,相信大家已經有了初步了解。
不過,河南持續一個多月的圍捕,還是引發了許多討論。
有網友認為,為了區區一兩條怪魚抽干湖水,有點大動干戈;
還有網友表示,為了捉鱷雀鱔,破壞了其他魚的生存狀態,得不償失。
對此,工作人員表示,湖里的魚已經被吃得差不多了;
捉拿鱷雀鱔后,他們還會把抽掉的湖水放回來,因為屬于同一水系,所以沒什麼成本。
成本不高是一方面,從另一方面看, 捕捉鱷雀鱔存在必要性。
外來物種鱷雀鱔,進入自然水域就變成了生態殺手,
雖然還未登記在我國的外來入侵物種名單,但它的威脅不容小覷。
養殖戶周女士,花數萬元飼養魚苗,可到了漁獲期卻不見魚影。
后來,有釣友從魚塘中釣起一條鱷雀鱔,周女士才知道罪魁禍首,
原來自己花大價錢買的魚苗,全被這鱷雀鱔給吃光了!
可想而知,倘若放任鱷雀鱔在水域內作威作福,我國的本土物種必然會遭受巨大威脅。
而且,鱷雀鱔的繁殖能力還非常強。
它們每年5-8月交配產卵,一條雌魚 每次能產下14萬-20萬枚卵。
在有天敵克制的情況下,只有少數卵能孵化;
但我國不存在鱷雀鱔的天敵,它那有毒的魚卵,孵化成功率就很大了。
一旦鱷雀鱔在我國水域繁衍生息,建立穩定種群,其所在水域的水生生物將面臨滅絕,當地的生態也會遭遇毀滅性的災難。
04國內的鱷雀鱔從哪來的?
前文提到,鱷雀鱔是作為觀賞魚被引入我國的,其外形奇特,被一些人養在家中當作寵物。
然而,鱷雀鱔生長速度快,成年后體長可達一兩米,
普通家庭根本沒有足夠大的地方養它們。
有朋友很好奇,那麼鱷雀鱔能吃不?
鱷雀鱔的肉雖然能吃,但并不好吃,
一不小心,還可能導致食物中毒。
如此一來,本想養來觀賞的鱷雀鱔就成了燙手山芋,
有的寵主便心存僥幸,將其偷偷遺棄到自然水域中,
結果導致水域中的原生物種大量死亡。
此前,網上有不少售賣鱷雀鱔的店鋪,有些打上了「禁止放生」的字眼;
在鱷雀鱔捕撈事件引發關注后,商家急忙下架相關鏈接。
那麼,對于不想養或者意外捕撈到的鱷雀鱔,該如何處置呢?
對此,大家可以聯系有關部門,進行無害化處理,千萬不要隨意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