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地球上有史以來最大的動物,很多人可能會不假思索地回答:恐龍。
恐龍雖然確實體型巨大,不過比起海洋中的霸主藍鯨而言,就真的是小巫見大巫了。
那麼,藍鯨究竟有多大?為什麼恐龍都滅絕了,藍鯨卻依然可以在地球上逍遙自在?
藍鯨究竟有多大?
其實人類直到20世紀上半葉,仍然不知道藍鯨到底有多大。因為藍鯨的體型實在是太過于巨大了,人類很難用常規的方法去測量它們的身長和體重。況且許多捕鯨人在捕獲鯨魚后,根本也不會測重,就直接把它們切成容易處理的肉塊了。
目前有可靠記錄的數據來自于美國國家海洋哺乳動物實驗室,他們測量到最長的藍鯨身長為33.6米。而觀測到最重的藍鯨大概體重為180噸,這樣的體重相當于40頭非洲大象加在一起的重量。如果拿一個成年男性相比,則需要2667個人重量的總和。
再來看看藍鯨的五臟六腑,藍鯨的肝臟重達一噸,心臟也有0.5噸重,是所有已知生物中最大的,厚達60厘米的臟壁,外加30厘米粗血管,足足好比一輛小汽車。孩子都能在它的主動脈里來回爬行了。而它的腸子就更可怕了,拉長了足有二三百米,快趕上短跑跑道了。我們人類的血液加在一塊也不過能裝滿一臉盆,而藍鯨渾身的血液加在一起足有8噸重。
這麼大的塊頭,胃口一定不小吧?光是藍鯨的舌頭就有2.7噸重,上面可以站50個人。如果在浩瀚的海洋里全部伸展開來,一口氣就能攝取90噸重的魚類和海水。別看長了張血盆大口,藍鯨卻從不攻擊大型海洋生物,海豚、海豹、虎鯨都不是它的食物,虎鯨甚至還會集體發起對藍鯨的攻擊。
藍鯨最愛吃的食物是體長不到15厘米的磷蝦。這是因為藍鯨的喉嚨構造無法吞食比沙灘排球更寬的物體。而且它們所吃的磷蝦也會因為地區不同而有所差異,就好比同樣是吃面,意大利人喜歡番茄醬通心面;北京人喜歡炸醬面一樣。生活在北大西洋的藍鯨最愛的是北極磷蝦;而在太平洋海域,這里的藍鯨最愛的卻是太平洋磷蝦。
藍鯨一天要捕食約5000公斤的磷蝦,所以它們總是在能找到的最密集的磷蝦群中覓食,有時需要下潛到超過100米深度的海域去捕食,到了夜晚才來到水面上休息。
易碎雙腔龍真的比藍鯨還大麼?
介紹到這里,可能有人會說了:藍鯨是海洋中的龐然大物,那確實不假。可要說地球上有史以來的最大生物,這就言過其實了吧。我可聽說了,早年間有一種恐龍,叫易碎雙腔龍,據說體長能到40~60米,重達122噸,這難道不比藍鯨還大嗎?這個啊,咱們還得從易碎雙腔龍化石的發掘說起。
1877年12月,美國古生物學家及比較解剖學家 愛德華·德林克·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在美國的科羅拉多州的考古工作中,發現了一塊巨大但并不完整的脊椎骨化石,高度約1.5米,他可是如獲至寶啊,心想,這麼個大家伙,肯定是有史以來最大的生物了。
然而就是這麼一塊巨大的化石,居然在不久之后神秘丟失,現在唯一能證明這種生物存在的證據就只剩下一些插圖和紀錄。關于化石骨頭的遺失,古生物界是眾說紛紜。其中有學者就說了,這骨頭壓根就不是丟失的,而是被人為損壞了。由于化石骨頭的神經弓非常易碎,而以當時的技術根本就沒辦法使骨頭硬化,也沒辦法保存,只好對外宣稱化石弄丟了。這也就是為什麼他的插圖里只有一個視角圖,而不是一般科考中的多個視圖。
也有科學家不以為然,化石丟了再找就完了。所以他們來到了挖掘出易碎雙腔龍的原有石礦,想使用雷達探測的方法找出地下是否還藏有骨頭,然而最終嘗試失敗。有地質專家指出,藏有化石的地層已受到嚴重侵蝕。想要再找到新的化石,可以說是難上加難了。
原來的化石丟失,新的又沒找到。Cope再怎麼描繪易碎雙腔龍如何巨大,也終究給人一種空中樓閣、嘩眾取寵的感覺,缺乏有力的科學根據。況且它的體型也僅僅是通過有限的化石,與梁龍科同種恐龍進行比較分析得出的結論,缺乏強有力的第一化石證據支撐。拿想象中的生物去和人們都能親眼所見的藍鯨相比,畢竟還是很難有說服力的。
藍鯨為何如此巨大?
有人不禁要問了,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藍鯨長成了如此龐大的身軀呢?這還得從藍鯨的進化史說起。
早在古希臘時代,亞里士多德就注意到了藍鯨和其他魚類的不同,首先就提出了鯨魚不是魚的觀點。沒錯,別看藍鯨長得像魚,但藍鯨和你我一樣,都屬于哺乳類的動物。它們早在5000萬年前就已經在地球上出現了。最早的藍鯨與其叫鯨,不如叫大狗,因為那時的它們是一種長著四肢的大型古代哺乳類動物,生活在陸地上,而它們的主要食物居然是花朵和野草。
然而隨著氣候的變化,陸地已經不再適合這種哺乳動物生存。藍鯨的祖先也不得不下海謀生!它們花了1000萬年的時間才進化出一種完全能夠適應水生生活的體態,從最早看起來像是水獺的形態,逐漸將四肢進化成鰭一樣。為了適應海水的壓力,它們的體型越長越大。
另一個原因來源于它們的食物,我們都知道如果生物所獲得的能量比它所花費的更多,那麼自然而然它的體型就會越來越大。當藍鯨每一次大口大口吞沒成群的磷蝦或魚類時,都會進行一次猛沖,這會消耗它很多的能量,但也極具增加了它的吞咽量,也就是說它的體型越大,它的能量利用效率也就越高。簡單點就是:塊頭大,沖得猛;沖得猛,吃得就多,吃得一多了,自然塊頭就更大了。
為什麼恐龍滅絕了,藍鯨卻存活了下來?
首先要說明的是,兩者并不是處在同樣的環境中。恐龍生活在七千萬年前的白堊紀,而藍鯨咱們也說了,算上潛入海洋生活,距今也就5000萬年,遠比恐龍要晚得多。
再來看看恐龍究竟是怎麼滅絕的。目前科學界普遍的看法是源于一顆隕石的撞擊。這顆隕石被科學家們稱為希克蘇魯伯隕石,于6600萬年前光臨地球,并且和地球來了一次親密接觸。它這一接觸不要緊,卻導致全世界塵埃蔽天,酸雨蓋地,各種洪荒之力翻天覆地。恐龍,再是地球霸主也沒用,地球上75%的生物在這顆隕石的撞擊下一掃而光,徹底改變了地球的樣貌和命運。
據科學家推斷,這顆隕石直徑12公里,以45°到60°的角度一頭砸進了墨西哥灣,數十億噸被液化乃至被氣化的巖石被噴射到空中,方圓數千公里隨即被蓋上了一層巖漿。隕石的撞擊力足足相當于十級地震,沖擊波更是向全球擴散,引發了滔天的巨浪。無處可躲的恐龍被浪潮夾裹著拋到空處摔下,最終成為了化石群。
而那時候別說藍鯨了,連藍鯨陸地上的祖先都還沒有出現,可以說是逃過一劫。而藍鯨自打出現在海洋里以后,相對穩定舒適的環境自然為它們提供了可靠的家園,讓其能夠正常繁衍生息下去。
不過,作為地球上現存體型最大的生物,藍鯨身上豐富的資源自然遭到了人類的惦記。
你可別以為人類捕殺鯨魚僅僅是為了吃肉,大部分捕鯨活動都是為了收集鯨魚的脂肪。一頭成年藍鯨的身上可取得重達50噸的鯨脂,而這些脂肪會被進一步加工提煉成鯨油,可用于肥皂、皮革、甚至是化妝品的生產。
因此,在上世紀中期,在人類的捕殺下,它們的數量急劇減少,險些遭遇滅絕的危險。到了1970年,至少有超過380000只藍鯨遭到人類的捕殺。這其中尤其以日本、挪威、韓國、加拿大等七國的捕殺活動最為泛濫。
1982年,國際捕鯨委員會出台了《全球禁止捕鯨公約》,明令禁止商業捕鯨。這本來是一項有助于生態平衡發展的條令,卻遭到了這七國的聯合反對。加拿大和日本干脆直接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避免受到國際組織的限制。日本外相甚至對外宣稱:其他各國應該尊重日本人吃鯨魚的飲食文化。
到如今,根據最精確的估計顯示,藍鯨整體的數量還不足原本的1%。據2002年的一份報告推測,目前世界上的藍鯨數量在5000至12000頭之間。如果我們人類不能停止殺戮,不能有效地保護藍鯨賴以生存的海洋,或許有一天,它們也會和恐龍一樣,從這個地球上永遠消失,那將是整個世界無法彌補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