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人類文明發源地之一的非洲,可以說是動物的聚集地,有臭名昭著的「非洲二哥」斑鬣狗,強壯的「非洲一哥」獅子,還有悠閑的長頸鹿和美麗的火烈鳥等等。但是在這個非洲動物界中也流傳著一些令人瞠目結舌的傳奇,而主人公當屬一種可以「手撕眼鏡王蛇」的小型動物,它就是素有「平頭哥」之稱的蜜獾。
小小「平頭哥」
「平頭哥」蜜獾是非洲眾多動物中一個不起眼的小將,為什麼叫它「小將」呢?是因為它的體型在非洲這個大家庭中,可以說是非常小的,通常只有幾十斤,但對于我們熟悉的獅子,鬣狗,毒蛇,獵豹來說,這個毫不起眼的蜜獾卻令不少動物都感到頭疼。
雖然說蜜獾名字中帶有獾字,但其實它是實實在在的鼬科動物,對于蜜獾來說,非洲廣闊的草原是它們的主要棲息地。另外,也有一些蜜獾生活在雨林,甚至沙漠中,所以在整塊非洲大陸上,幾乎都有他們的足跡。
「平頭哥」這個稱號的由來,則是因為蜜獾背部呈現出灰白色的毛發,頭部較扁平,身形瘦長,耳朵也緊貼于頭部兩側,整個面部看起來較為扁平,類似于平頭這樣的髮型。
來者不拒
雖然蜜獾的身姿很小,但是「平頭哥」這個稱號中的「哥」可不是空穴來風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毒蛇,在「平頭哥」面前,也不過是一頓美味佳肴。1.5米以下的生物,對于「平頭哥」來說都不在話下,無論是非洲巖蟒還是毒蛇,都可以在蜜獾的一頓熟練的操作下變成一根根「辣條」。
除了愛吃毒蛇,蜜獾對很多食物也是來者不拒,包括腐肉、漿果、堅果等都會食用。但蜂蜜與蜜蜂的幼蟲才是「平頭哥」的心頭摯愛。在它捕食蜂蜜的時候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蜜獾在尋找蜂蜜的過程中并不總是一帆風順的,有些時候幾天都找不到一個蜂窩,而就是這些「挫折」讓蜜獾找到了一個合作伙伴——黑喉響蜜鴷。這種鳥總是能準確地找到蜂窩的位置,在發現蜂窩之后就會發出叫聲吸引蜜獾的注意,蜜獾在黑喉響蜜鴷聲音的指引下,能夠輕易找到蜂窩,然后就會用自己的爪子破壞蜂巢,與黑喉響蜜鴷共進這餐美味的食物。
那大家就會不禁產生出一個問題,在蜜獾破壞蜂巢的時候為什麼不會受到蜜蜂的攻擊呢?蜜蜂當然也會攻擊蜜獾,但卻拿蜜獾沒有辦法,因為蜜獾有著厚實的皮毛,甚至有傳聞說它們全身最厚的地方能達到五厘米,有著這樣的天然「厚外套」,自然也就不怕蜜蜂們的叮咬了。
樹敵眾多
在非洲生活的動物們其實每天都要面臨著來自各種各樣的危險與威脅,捕獵與被捕獵對于它們來說早已是家常便飯。而獅子,鬣狗,豹子等作為非洲草原上的數一數二的惡霸,牢牢地占據了食物鏈頂端的位置。
而對于「平頭哥」蜜獾來說,它的身材簡直是可以用嬌小兩個字來形容。別的大型動物咬合力通常都能達到400公斤,能輕松地穿過獵物的頭顱,而嚼碎一只小小的蜜獾更是不在話下。因此,蜜獾在非洲大草原上的敵人可謂不少。
還有人們所熟知的獵豹,在人們的印象里獵豹可能只捕食那些看起來高大肥碩的羚羊、水牛之類的動物,但其實這小小的蜜獾也早被獵豹列入了菜單之中。
只不過獵豹捕獵的時候對體力和能量的消耗非常之大,蜜獾身體大多都是毛發,細長的身體能夠比較容易地逃脫獵豹的追蹤,可以「一溜煙兒」就鉆進洞穴之中。還有像「非洲二哥」鬣狗這樣的捕食者,因為鬣狗是群居動物,它們一般捕食都是群體出動,而且鬣狗的咬合力是遠超人們的想象的,超過500公斤的咬合力在獵物身上撕下一大塊肉簡直不成問題,而落單的蜜獾一旦被盯上那自然是逃不過被捕食的命運。
但除了這些動物以外,還有一種動物可以算是「平頭哥」蜜獾的死對頭。黑背胡狼作為「撿漏者」經常跟在蜜獾身后等到蜜獾吃完后,吃剩下的,而且黑背胡狼還經常趁雌性蜜獾不在家時,跑去捕殺蜜獾的幼崽。據科學家說,黑背胡狼捕食蜜獾幼崽的行為,并不是以捕食為目的的,而是以減少競爭者為目的。雖然蜜獾樹敵眾多,但在科學家的觀察記錄中發現其實蜜獾被捕食的幾率很低,那人們自然會萌發出一個問題:為什麼一個小小的蜜獾竟會有如此能耐?
豪橫的「資本」
敢在非洲各大惡霸面前有恃無恐,甚至把自己那暴躁不服輸的性子發揮到極致,「平頭哥」自然也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相比起具有優秀逃脫能力的羚羊、角馬等,蜜獾奔跑的速度每小時就只具有13千米左右,當被捕食的時候,跑不過就會選擇正面剛。雖然說蜜獾身體嬌小,但是它的足部有著五公分左右的堅硬長爪,可以輕易地抓傷捕食者并留下一道深深的血印。
雖然它沒有著獵豹、獅子那樣長長的獠牙,沒有那樣強壯的咬合力,但蜜獾的牙齒可以說是非常的鋒利,能輕松刺穿獵物的皮毛。而且蜜獾還擁有著「天然的厚外套」能在被捕食者撕咬時抵擋一部分的攻擊。而扁平的身體也能夠在被攻擊時快速躲避,即使在被咬住的時候也能以靈活的姿態扭過身體反咬對方一口。
在雙方對峙的時候,蜜獾也展現了聰明的一面,因為在體型上與對方相差較大,所以蜜獾一般不會選擇對方的頭部進行攻擊,而是選擇一些脆弱的地方,例如選擇對方的生殖器、嘴巴、鼻子等部位。這些攻擊手段把平頭哥「小流氓」的性格體現得淋漓盡致,但是它們反而以此為榮,在非洲草原上,手段是智慧的象征,活下來才是唯一的榮譽。
除了擅長「陰損」的攻擊方式外,它們還有一項「開掛」能力,那就是免疫蛇毒的能力,這可是任何一種非洲動物都羨慕不已的。非洲大陸上的毒蛇能夠在這片險惡的土地上生存下來,自然也不是浪得虛名的。諸如黑曼巴、加蓬蝰蛇這樣的「殺手」,任何動物被它們咬中幾乎都抗不了2個小時。
但是這些劇毒的毒液進入蜜獾身體之后,毒液里的神經毒素和生物堿都不會在蜜獾血液里發生劇烈反應,這可比人類免疫系統的功能強大多了,所以蛇的毒液基本不會對蜜獾有所傷害。所以便有了蜜獾食用完毒蛇后倒地不起,在四五個小時后又重新站起來的傳說。
爆脾氣
有著如此優秀的基因,蜜獾自然也有了屬于自己的暴脾氣,尤其是在領地受到入侵的時候。只要有外敵踏進蜜獾的領地,它立馬就會有所察覺,并且依仗自己有著「天然的厚外套」對闖入者發動猛烈攻擊,迫使闖入者離開自己的領地。
由于蜜獾的新陳代謝速度很快,因此它對于能量的需求也非常的大,常常為了食物在外面奔波。如果恰好有動物來爭奪自己的食物,那麼蜜獾將會毫不猶豫地主動出擊,搶奪自己的食物。「平頭哥」蜜獾會把任何可能對自己有危險的動物都視為威脅,因此神經性也是它的一個標簽。
曾經就有過這樣的案例,在一家非洲的動物收養所里,蜜獾因為自身的暴躁性和獅子打了一架,而原因就只是因為獅子在當時的眾多動物中看了它一眼,這立刻讓原本暴躁的蜜獾變得具有攻擊性,以至于它連夜在柵欄底下刨出一個洞鉆出籠子與獅子打了一架,這件事情也給蜜獾貼上了「記仇」的標簽。除了以上說到的外,在蜜獾的幼崽時期,也會出現自相殘殺的情況,這可能也是因為蜜獾性子急脾氣爆的原因吧。
為了在弱肉強食、競爭激烈的非洲大草原上生存下來,這個身形嬌小的動物,用自己的全身力氣去對抗遍布整個非洲的動物。在那里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被展現得淋漓盡致,即使拼上自己的全身力氣也要與之搏斗,給對手留下深刻的印象,這種遇強則強的狠勁給非洲大草原上又增添了一份力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