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有一個占地面積超過了580畝的超大型垃圾場,這里堆著像山一樣高的垃圾,生活著100多戶以撿垃圾為生的貧民,以及一大群比人還大的「巨鳥」。
在這里,妳會看到人和動物相處的極為和諧的畫面,甚至這里的貧民,寧愿自己餓著肚子,也不會去捕食這些「巨鳥」。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些貧民與「巨鳥」能夠如此的和諧共處的呢?而這些「巨鳥」又是為何選擇棲息在垃圾場里呢?
印度超大型垃圾場
眾所周知,印度是一個貧富差距極大的國家,富人過著奢華無比的生活,而窮人連吃一頓飽飯都很難。并且截止至2022年,印度的人口總數已經高達14億1200萬,而其中有6億左右的人口,處于貧困狀態。
對國土面積僅僅只有328.7萬平方公里的印度來說,那麼多人生活在這片土地上,除了「略顯擁擠」之外,食物和住房兩大民生問題也一直難以得到改善,很多印度人都是在溫飽線以下苦苦掙扎著。
而「人滿為患」很容易帶出的另一個問題是,每天人們所產生的垃圾將達到一個驚人的量,而印度并沒有能力能做到把垃圾無害處理系統普及到全國,所以在印度,有很多用來堆放垃圾的大型垃圾場。這其中最大的垃圾場,是位于印度高哈蒂市附近的布洛根小鎮上的布洛根垃圾場,附近城市的垃圾每天都會被垃圾車運送到這里堆放起來。
在這里,每天大概都要接收500噸左右的垃圾,而大自然的微生物分解垃圾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因此在這樣的日積月累中,這里的垃圾堆成了一座又一座的垃圾山。其占地面積甚至達到了580畝,而那麼多的垃圾,不用想也知道,會有多麼的臭氣熏天。
但就是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仍然有著100多戶人家居住在這里。這些家庭十分的貧窮,基本上沒有什麼經濟來源,所以只能在這些垃圾堆里尋找一些相對比較有價值的東西來補貼家用,以此活下去。
他們的房屋極其的簡陋,沒有電也沒有自來水,基本上就是用撿來的東西東拼西湊搭建而成的。而他們孩子,在出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了要與垃圾為伴,他們沒有機會接受正規的教育,在年紀稍微大一點時,便要跟著父母一起到垃圾堆里「淘寶」了。
每天當垃圾車到來時,便能看到一大群人蜂擁而上,在垃圾堆里翻找著較為值錢的東西,他們在垃圾場常常一待就是10-12個小時,每個人每天最多能賺到200-250盧比,相當于人民幣17-20塊錢左右,這樣一家如果有4口人在撿的話,每天也能有100塊人民幣的收入了。
所以在這里隨處可見小孩子們提著一個臟兮兮的破舊編織袋,老練嫻熟的在垃圾堆里翻找食物、能穿的衣服鞋子、塑料瓶等物品。雖然這里臭氣熏天,環境又臟又差,尤其當夏季來臨時,惡臭更是能傳到方圓幾公里之外的地方。但對于這些孩子來說,似乎早已習慣了這種臭味,可能他們最大的心愿便是能安安心心吃上一頓美味的飯菜吧。
而在這樣讓人避之不及的垃圾場中,卻每天都在上演著人和動物和諧相處的畫面。在成片的垃圾堆上空,是黑壓壓的一群飛鳥在上空盤旋飛行,地面上是臟兮兮的狗和成群的牛,場面看起來甚至充斥著一種「荒誕」的熱鬧感。
這里的居民對此似乎早已習以為常,他們在垃圾堆里默默的撿著垃圾,不過他們身邊站著的「巨鳥」卻格外的引人注目,這些和人差不多大的「巨鳥」到底是什麼呢?
跟人一樣大的禿鸛
其實這些「巨鳥」叫做禿鸛,是現存最大的鸛之一。它們有著巨大的身型和楔形的大嘴,雙腿細長,脖子上還掛著一個大頸袋,看上去就像是一個癟掉的氣球,又皺又丑。由于長著一個大禿頭,所以它們看起來和禿鷲很像,很多人也因此認為它們和禿鷲一樣是食腐的動物。
不過實際上,禿鸛只是偶爾會吃腐肉,平時它們更多的是吃昆蟲、魚類以及爬行動物,屬于雜食動物。它們之所以出現在這個垃圾場里,其實并不是為了來這里吃垃圾,而是因為這個垃圾場的位置處于城市的西南邊緣,周圍被沼澤濕地所環繞,而這片濕地,曾經就是屬于它們的棲息地。
禿鸛喜歡生活在有濕地的水邊,大部分時候都是成群的出現。除了整天在垃圾堆里走來走去之外,它們也經常會去垃圾場附近的沼澤覓食,所以并不是它們來到這個垃圾場生活,而是垃圾站把它們的棲息地給占領了。
而且由于垃圾的臭味也會吸引一些昆蟲和其他動物來到這里,所以禿鸛偶爾也在這里捕食,若是實在沒有吃的的時候,它們也會選擇吃一些垃圾里的腐肉。加上禿鸛喜歡站在高處,在自然界中,它們會把鳥巢筑在非常高的地方,而這片差不多3米多高的垃圾山,顯然剛好滿足了它們的這一習性。
所以禿鸛之所以會出現在這里,似乎也很好理解了,雖然棲息地被這片垃圾場給占領了,但似乎并沒有給它們帶來什麼壞處,反而還滿足了它們的習性,并且帶來了充足的食物。所以不論是對這些拾荒者來說,還是對于禿鸛來說,這片垃圾場就是屬于他們的「撿寶圣地」和「天堂」。
在這里甚至能看到,禿鸛常在撿垃圾的小孩身旁徘徊,它們有些甚至比小孩還高。不過它們從來不會去攻擊這些小孩,也不會被這些小孩嚇跑,甚至在這些小孩主動靠近并撫摸它們時,它們也不會逃離,但一旦有陌生人靠近它們,它們就會瞬間展開翅膀飛走了。
就好像它們已經認識當地人了一樣。值得一提的是,別看禿鸛長的丑,但它們其實挺愛干凈的。它們的大嘴,能讓它盡量避免在進食的過程中,大面積沾上獵物的血液;而它的禿頭是為了適應自己食腐的習慣而產生的進化,因為茂密毛發是寄生蟲最喜歡的生存空間,為了保持清潔,防止自己感染疾病,它們才變成了禿頭。
那麼既然這種大鳥如此愛干凈,這些貧民為何不捕食這種大鳥來填飽自己的肚子呢?要知道,印度人可是連福壽螺和清道夫都不放過的人啊!
印度人為什麼不吃禿鸛
我們都知道,印度人的有些生活習性和飲食習慣,常常讓人覺得一言難盡。比如說像在我國人人喊打的入侵物種福壽螺,我們對它避之不及,但在印度,它們卻成為了需要養殖才能滿足市場需求的美食,某種程度上來說,印度人民也屬于是比我們更厲害的「吃貨」了。
所以按理說,連福壽螺里的寄生蟲印度人都不怕,那應該是沒有什麼東西,是他們不敢吃的了吧?但奇怪的是,他們偏偏對禿鸛不敢輕易下嘴,甚至寧愿撿垃圾吃,也不會去捕食禿鸛,這就讓人忍不住想一探其中的原因了,畢竟這些禿鸛面對這些貧民時,警惕性也并不高。
但其實,雖然在和拾荒者長期的相處中,禿鸛因為沒有感受到他們的惡意而默許了他們的靠近,但這并不代表拾荒者就能輕易捕捉到它們。
畢竟禿鸛作為野生動物,是天生能感受到來自周圍的威脅的。雖然它們體型較大,體長可達1.2米,體重可達到10多公斤,但這并不影響它們敏捷的身手。一旦它們察覺到有危險時,便會立刻飛走,那一瞬間它們最高能爆發出每個小時50公里的飛行速度,一般人很難抓住它們。
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禿鸛從20世紀末就被列入保護珍稀鳥類名單的里了,在2016年它還被世界自然保護組織聯盟評定為易危動物,在中國禿鸛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雖然印度可能沒有把禿鸛的保護等級定到我們這麼高,但拾荒者也不會輕易去捕食它們,畢竟誰沒事會想去警察局「喝茶」呢?
而且即便禿鸛不是保護動物,這些貧民也不會去捕食它的。因為印度是一個素食大國,在這里起碼有大約80%的印度人都信奉印度教。他們反對暴力對待動物的行為,更是把吃肉視作一種禁忌,甚至很多印度人都是堅定的素食主義者,所以受到這種傳統觀念的影響,導致他們并不會專門去捕食禿鸛。
并且禿鸛雖然并不是以食腐為主,但偶爾還是會食腐的,所以在印度人看來,禿鸛脖子上的頸袋,是它們用來裝腐肉的,若是為了一時的口腹之欲犧牲了身體的健康,豈不是得不償失了。
所以基于以上種種,這些貧民是不會去捕食禿鸛的。不過不管是禿鸛的棲息地遭到的破壞;或是這種大型垃圾場對環境造成的污染;還是這些拾荒者食不果腹,只能靠撿垃圾為生的生活,都讓人忍不住覺得有些唏噓。